關於臺灣崑劇團

【緣起】

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支持下,1991至2000 年,由曾永義教授和洪惟助教授主持的「崑曲傳習計畫」,廣泛邀集中國大陸各劇團優秀的崑劇演員及教師來台教授崑曲,多年來培訓出一批專業表演者。

【創團】

為了延續此計畫的成果,2000年在洪惟助教授的帶領下,以參與該計畫的成員為基礎,組成了台灣第一個專業崑劇表演團體「臺灣崑劇團」。持續聘請中國大陸名師來台教學, 並吸收年輕演員入團學習,現有演員三十餘人,並有專業水準的伴奏樂隊。

【發展】

臺灣崑劇團行當齊全,能演劇目相當多元。這批由大陸眾多崑劇名師指導訓練出來的優秀崑劇表演者,不僅吸收了大師的精華,更試圖建立自我特色。多年來已累積折子戲五十餘折及《牡丹亭》、《爛柯山》、《風箏誤》、《蝴蝶夢》、《玉簪記》、《琵琶記》、《獅吼記》、《西廂記》、《尋親記》、《奇雙會》、《荊釵記》、《范蠡與西施》、《夢中緣》等十三個全本戲的實力。

【迴響】

數年來,臺灣崑劇團經常參與兩岸崑劇聯演。2000年4月、2006年7月、2012年6月應邀赴蘇州參與第一屆、第三屆、第五屆「中國崑劇藝術節」演出,獲得台灣及大陸崑劇界一致的肯定與讚揚。2006年7月應溫州市邀請在溫州鹿城文化中心演出《爛柯山》兩場。2010年應邀赴日本宮崎縣演出、2013 年夏天赴德國海德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演出、秋天赴上海與上崑聯演,皆獲得觀眾熱烈迴響,當地媒體亦爭相報導;近年則積極推動兩岸崑曲藝術之交流,2019年五月更應崑山崑劇團之邀請,赴崑山參與申遺紀念活動演出。

【推廣】

臺灣崑劇團除了每年定期舉辦各項大小的演出活動外,亦積極辦理各式教育推廣研習及輔導大專崑曲社團,以擴大崑曲欣賞人口,期能使精緻的崑劇藝術在台灣得到傳承與發揚,帶動台灣整體戲曲藝術的提昇與發展。


團長 洪惟助

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、臺灣崑劇團團長、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館長。

臺灣嘉義縣新港鄉人,曾為哈佛大學、科羅拉多大學訪問學者,巴黎第七大學客座教授。,從事詞、曲、戲曲教學、研究四十餘年。所主持的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,自1992年元月成立迄今,已累積有豐富的收藏和學術成果。2003年創設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戲曲組,已培養數十位碩士、博士生。

曾主持「崑曲傳習計畫」、「崑曲辭典編纂計畫」、「台灣亂彈戲保存計畫」、「台灣北管崑腔調查研究」、「台灣崑曲活動史調查研究」、「桃園縣傳統戲曲及音樂調查研究」、「嘉義縣傳統戲曲及音樂調查研究」等計畫。2000年創辦臺灣崑劇團,並任團長。

著有《詞曲四論》、《清真詞訂校注評》、《崑曲宮調與曲牌》等書。所主編的《崑曲辭典》、《崑曲叢書》第一輯於2002年出版;《新竹縣傳統音樂與戲曲探訪錄》於2003年出版;《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》於2004年出版;《崑曲叢書》第二輯於2010年春天出版,第三輯於2013年秋天至2017年夏天陸續出版。2013年新編崑劇《范蠡與西施》。

副團長 蕭本耀

現為臺灣崑劇團副團長、台北市立國樂團崑曲班指導老師。

臺灣大學法學系畢業,為已故台灣崑曲名家徐炎之、張善薌夫婦得意門生,隨徐張二師學習傳統崑曲唱腔及音樂吹奏多年,深得真傳。其笛音秀麗清晰,口風飽滿,指法規矩流暢,行腔轉調富傳統之韻味。在臺灣常為專業崑劇演出吹奏崑笛。能吹許多崑曲戲,如《牡丹亭》、《長生殿》、《繡襦記》、《玉簪記》、《琵琶記》、《爛柯山》、《獅吼記》、《浣紗記》、《釵頭鳳》等全本大戲。